有「愛」才有「品」 最近教育部宣布將推動「台灣有品運動」,教育部長鄭瑞城說,品德教育必須持續不斷,責無旁貸,期盼民眾有「品德、品質、品味」的生活,並指出要以兩年新台幣九億多預算,推動「品德教育」、「藝術扎根」、「終身閱讀」及「環境永續」等旗艦計畫,引發各界討論。 確實,最近不管是媒體,尤其是報章雜誌,太多讀者投書,以自己切身經驗進行分享,我想簡單的節錄幾篇跟大家分享。 來自單親家庭的小文,外配母親在她小二時就離家;父親又在一次工地意外時,跌傷了腿。所以小文從國一起就經常曠課,把自己鎖在房間裡,老師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,一位同學才說:「老師,我想她只是想媽媽而已,或許這是她對這個世界,表達不滿所做的抗議吧!」 還有一位國網站優化二的轉學生,上課第一天就請假到法院報到,不管她鬧了多少事,就是找不到家長到校,原來這個女孩被父母獨自從台北送到小鎮,住在外公家、阿姨家,父母只負責每月匯生活費給女兒,好不容易老師聯絡到孩子的母親,母親也只是在電話中哭訴,孩子不聽話、管不動,毫無辦法。孩子以為沒有人在乎她,當然會到處闖禍,以證明她的存在。 另外一則是自己的故事,他說,國小時期他是個頭疼人物,父親找不到工作,一家五口的生計就由母親來承擔,因此也很難繳出營養午餐費,不滿的老師竟然一次就當眾給了他一巴掌,讓他的反叛在心裡發酵。還好當時他的班長注意到他,經常約他到家裡玩,他很羨幕班長的家,班長的父親是醫師待人親切,班長的家人也教了他很多東西,他才瞭解到原來還有人關搜尋行銷心他。  看了以上幾個故事,你會發現大家談的不是「品」而是「愛」,孩子們欠缺的不是「品」而是「愛」,我相信每個孩子只要感到自己被「愛」包圍,學會愛人與被愛,成為懂得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的人,自然就會「有品」。 當然,我所強調這個愛不是溺愛,亦非沒原則的錯愛。是將心比心的關愛,是向上提升的態度。 否則教育部要繳不出營養午餐費,而被老師打巴掌的人「有品」,還不如班長的全家給予他的關愛,讓他感染到愛,而願意向上來的真正有效。 所以大人們要負起責任的是,營造讓家庭環境、學校環境、社會環境都有愛,讓孩子們知道,我們在乎他們,使得仇恨遠離,孩子們才能因著愛享受「有品」生活。 推動「有品運動」當局是否能深刻瞭解,每個問題孩子、問題家庭背後澎湖民宿共同的問題是什麼?政府要做的,不能僅是提升金字塔頂端或中間的階層,讓表面看起來好一點,而是必須想盡辦法,讓金字塔最下面階層與曾經受到傷害的人,能夠感受到愛與幫忙,使他們知道人生有希望,願意以積極、正面的態度迎向未來,如此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自然能共同提升。 有愛、有關懷的社會,是需要由政府塑造關懷「有愛」的社會才是重要的,社會並不需要沒有愛的管教或是說教運動,是要公僕有了愛心,才能夠帶動社會邁向有愛的社會。(本文原載於總裁學苑網站 http://www.ceolearning.org )■ 對話引發思考,思考創造智慧!歡迎進入互動討論區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YAHOO!
婚禮顧問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b70sbuh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